- 1.验证账号
- 2.重置密码
- 3.重置成功
4月19日,武侯区科华北路65号四川大学科研综合楼22楼2210会议室里,一场关于成都市科技项目相关政策解读培训会正在进行。
这里是四川大学和武侯区政府采用校地合作模式共建的创业苗圃—四川大学·武侯区协同创新创业孵化器,共计5000平方米,目前已有22个企业(项目)入驻。由四川大学科技园搭建资源聚合平台,为初创期企业提供一站式孵化服务。这天下午的培训,聚焦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政策解读、科技保险补贴政策解读和科技保险险种的介绍。
校地合作,打造西部创新创业高地,自2016年11月四川大学和武侯区政府校区协同创新联席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环川大知识经济圈”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
川大科研综合楼项目、创新创业大厦建设、展业大厦改造工作、高水平工程技术研发专职博士后队伍培育、文化创意设计制作基地、国家生物材料产业基地、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四川大学全国双创示范基地武侯新城加速基地,一连串的重点项目擘画了一幅创新创业的精彩图景。
未来,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要在这里交汇、成长和壮大。
打造校地合作的示范窗口
川大科研综合楼已入驻22个项目
已获“蓉漂之星”等多项荣誉的成都川逸通有限责任公司,入驻在四川大学科研综合楼里。就在今年3月,它的品牌“乐乐医”,从全球492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国际电信联盟2018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电子卫生类大奖(Champion Project)。
这个由超过100名来自华西、重医的博士专家教授成立的“互联网+医疗”实践营运专业公司,如今已经成为了行业内的翘楚和先行者。
在这个5000平方米的地方,这样的创业佼佼者们还有很多。这是由四川大学和武侯区政府采取校地合作模式共建的创业苗圃—四川大学·武侯区协同创新创业孵化器,位于科华北路65号四川大学科研综合楼22-23楼。它是“磨子桥创新创业区”“环川大知识经济圈”创新创业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色的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与创新企业孵化的集聚地
“目前,已经有22个企业(项目)入驻,入驻企业(项目)涵盖了高分子、新材料、大数据、大健康、节能环保等行业类别。”孵化器运营者四川大学科技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员工累计365人,其中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四川省学术带头人3名,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名。
“作为校地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川大科研综合楼将成为我们校地合作的一个示范窗口。”武侯区相关负责人说。
成立校区协同创新联席委员会
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在环川大磨子桥区域,生机勃勃的创新创业氛围,无疑与武侯区对校地合作的推进紧密相关。
这场合作,一开始就声势浩大、诚意十足。
在组织机构上,成立了由校区双方主要领导任主席,相关领导任副主席,42家相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为成员单位的校区协同创新联席委员会。联席委员会下设综合协调、建设规划、项目推进、活动推广、服务保障等5个专项工作组,由双方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并明确了各专项工作组的主要职责。
2016年11月11日,校区协同创新联席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其后双方又召开了四次校区协同创新联席委员会,而各个重点项目牵头单位不定期召开了二十余次工作推进会、政策研讨会。
在合作机制上,以推动创新创业为重点,以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为抓手,校区双方签订了《四川大学武侯区人民政府“环川大知识经济圈”合作框架协议》。
而根据合作框架协议,川大科研综合楼项目、国家生物材料中心校地合作项目、四川大学全国双创示范基地武侯新城加速基地项目等项目已签署了合作子协议。
共建“环川大知识经济圈”
八大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除了川大科综合楼,在“环川大知识经济圈”的架构下,还有七大重点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记者了解到,目前“环川大知识经济圈”规划编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大厦建设模式有序推进;展业大厦改造工作扎实有力;国家生物材料中心校地合作项目进展顺利;高水平工程技术研发专职博士后队伍不断壮大;文化创意设计制作基地逐步扩大;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建设步伐加快;四川大学全国双创示范基地武侯新城加速基地等这些项目也在加速推进中。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融合,建设发展共同体。进一步推进武侯新城电子商务聚集区、人民南路文创金融集聚区、红牌楼现代商务商贸集聚区等产业园区与四川大学深度合作。”武侯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幅由“校地合作”打造西部创新创业高地的图景正在徐徐铺开。